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招商引资 > 正文
    购物车
    0

    14个岗位只招到1人?贫困乡村遭遇“人才荒”应该如何破解?

    信息发布者:农村信息交流
    2019-05-06 08:42:55   转载
    中国乡村之声 昨天
         年届七旬的乡村医生“迫不得已”坚守岗位;招聘来的教师一到乡村就“吓跑了”;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难集聚”……记者走访中西部多个省份发现,处于脱贫攻坚关键期的部分贫困乡村遭遇“人才荒”,包括教师、医生、产业和村级组织带头人等,有的是“招不来”,有的是“留不住”。
            脱贫攻坚进入决胜阶段,总体看,“两不愁”(不愁吃、不愁穿)已基本解决,“三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在一些地方还存在薄弱环节,急需补足健康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等领域暴露出的人才短板。很多基层干部表示:各地应精准施策逐步构筑人才“蓄水池”,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贫困乡村闹起“人才荒”
            在西部地区某高山村卫生室,记者看到,这个地处1400米海拔的村卫生室装修一新、明亮整洁,墙壁上挂着《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花名册》等文档。
           在上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这个村卫生室硬件齐备,但医生配备情况却不容乐观:仅有一位年届七旬的村医。“我当了40多年医生,一开始是赤脚医生,后来村里有卫生室就在这里当医生了,一直就我一个人。”这位村医告诉记者,因为接任的人还没来,虽已过退休年龄,家里还有老伴需要照顾,但他也只能坚守。
           这个村山高路险、道路崎岖,群众居住分散。“骑不了车,到村民家里看病只能靠走。”这位村医说,给贫困户上门体检、看病和宣传扶贫政策,到最远的人家要走约2个小时。遇到雨雪天气,贫困户一给他打电话,他就跑过去,走路摔跤都是常事。“我们村有好几个读卫校的,都不愿意来卫生室当医生。”
             贫困乡村医疗卫生人才匮乏现象并不鲜见。部分乡村医疗卫生单位发展不平衡,医技人员呈现流出容易、招收新人补充难的趋势。在西部某脱贫摘帽县,乡镇招收临床医生过程中,多次出现达不到开考比例情况。村干部告诉记者,这两年有一次公招9个乡镇卫生院的临床医学岗位无人报名,14个贫困大学生岗位,只招到1人。
          人才匮乏现象在教育行业也存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薄弱,总体短缺,而且结构不合理。”在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一些干部向记者反映,乡村教师队伍不稳定,部分乡村学校面临“招人难、留人难”并存的尴尬。
          “我们县每年新招的教师到了乡村以后,既有留不住的,也有不愿意去的,甚至有的考取以后,马上就辞职了。学校招不满教师。”谈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时,一个革命老区县的教育局副局长无奈地说,这类情况每年都会发生,且不下10人。
          一些贫困乡村还存在年轻干部、村级组织带头人“难招难留”的情况。记者走访了解到,有的村“流失”年轻干部,有的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说,贫困乡村人才短缺现象确实突出,首先在于缺乏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带头人带不好头,乡村发展不见起色,加剧了其他各类人才短缺的情况。
          缺乏产业带头人,是中部地区某山区贫困村第一书记的烦心事。这几年,本地的产业迟迟做不起来,老百姓挣钱仍靠摘几斤茶,种几块田。2017年,几位村干部提出要建茶厂,第一书记通过争取资金、项目,投入10多万元买机械、盖厂房,建好了茶厂,但生产经营缺乏专业人才,只能临时由几名村干部兼职。
          “茶厂生产的茶叶品质不错,但村里事务繁忙,加上缺乏跑市场的专业人才,茶叶销路一直打不开。”这位第一书记表示,现在仓库里还有前年没卖完的茶叶,连成本都没有收回来,“去年茶厂就停产了。”

    减贫成效需人才保障
          当前,部分贫困乡村暴露出的人才缺乏,正在成为脱贫攻坚的制约瓶颈。部分地方医疗卫生领域青黄不接影响健康扶贫工作。在西部地区某脱贫摘帽县,不少乡村医生是从上世纪70年代的赤脚医生转岗而来,年龄偏大,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基本上不会操作电脑。日益老年化的乡村医生队伍不能适应贫困群众健康需求。这造成部分群众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乡村医生缺乏信任。某村一位贫困户告诉记者,村里的医生年龄大了,医疗技术水平也不太高,“家人生病了,都往县里大医院去。”产业带头人缺乏影响减贫成效。西部某贫困村从2017年开始发展蔬菜、工业辣椒等扶贫产业,却连续两年出现亏损。第一年蔬菜获得丰收,种10来亩萝卜收了10万斤左右,但只卖出去5000斤,其他的卖不出去全烂掉了。其他品种的蔬菜销售也不尽如人意,当年亏了10多万元。
          “发展产业不仅要选准产业,搞好种植管理,还要懂经营。”这个村的一位驻村干部说,村里缺少这方面人才,蔬菜大量上市时,他和另一位驻村干部成了“蔬菜哥”,到处推销,到这个学校送几千斤,到那家企业送几千斤,扶贫产业无奈成了“亏损”产业。
          朱启臻等指出,在带动脱贫致富过程中,由于缺乏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一些贫困乡村的干部办法不多,难以有效指挥、出谋划策,在经济发展中走了弯路,影响了脱贫成效。
          某贫困县水务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县近年来大力实施农村人饮工程,虽然有人建、有人用,但是缺少水利专业人员,设备没人管,这样久而久之,部分项目就“报废”了。
          记者走访发现,贫困乡村人才短缺现象,具有一定普遍性,根源错综复杂。与城市和富裕乡村相比,这些贫困乡村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落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经济发展缓慢,吸纳人才的力量较弱。
          收入待遇较低,竞争力不强。“现在选村干部,有的年轻人不愿干。”中部某贫困村第一书记表示,村干部月工资2000元左右,工作繁忙,顾不上家里的农活,养家糊口的压力很大。
          “我们村好不容易培养了一位年轻扶贫专干,各项工作都很好,可干了一年,家人反对,她就到外地打工了。”皖南地区一位贫困村第一书记说,离开的原因除了收入待遇较低外,还在于工作压力大。扶贫工作要求高,经常加班,但扶贫专干属于编外人员,发展空间少。环境差,难留人。“村里小学这两年新招聘的教师,不少待一两年就离开了。”大别山区一位贫困村干部说,村子地处偏远山区,离县城路途遥远,日常生活不便,也没有什么业余文化生活,很难留住年轻教师。

    人才振兴要打“提前量”
          中西部地区多位干部认为,脱贫攻坚既要注重近期成效,也要着眼长远发展,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落实中央各项政策关键在人才。一些地方出现的人才短缺情况值得高度重视,警惕人才短缺“放大”脱贫短板,人才振兴要打“提前量”。
          “当务之急是抓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朱启臻说,完善激励机制,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把中央的好政策落实好,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这是乡村人才建设最关键之处。有了这样一批干部,带领群众一起战胜贫困和振兴乡村,乡村产业发展起来,才能吸引各行各业的带头人回来。
          发挥带头人作用,提高基层干部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鼓励把村里事当成自家事来干。“要让人们特别是年轻人、高学历的年轻人看到基层干部特别是村干部可以干,不比自己在外务工差。”安徽省岳西县姚河乡沈桥村第一书记王钰豪呼吁,在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上“双加强”,这样才能把一个地方的带头人队伍建立起来。
          多措并举,加强医疗卫生、教育等人才队伍建设。基层干部建议,探索完善医务人员收入分配机制,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县招乡用、乡聘村用”新机制,促进人才下沉。建立人才补充机制,通过政策引进、招考、劳务派遣、特岗招聘等方式补充医疗服务队伍,特别是乡村医疗队伍。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逐步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保持教师队伍稳定,让乡村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破解人才短缺问题,各地不能急于求成,必须久久为功。安徽省农科院副院长赵皖平表示,关键要在农村留住人才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在人才振兴上,不能单纯指望引进,要加快培养当地人才。
         “实现人才振兴,要发挥农民的主体性。”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说,各地要立足于当地实际,从本地农民中培育人才,比如引导从事适度规模经营,加强职业农民培训。
          打牢基础、改善环境、健全政策,吸引外出务工、求学人才返乡作贡献。受访干部建议,贫困乡村既要打好脱贫攻坚战,又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逐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吸引大量有志青年挺身而出、激情参与,扎根贫困地区,为国家、为家乡贡献才智。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